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 资讯 > 今日头条 > 正文

别低估了人的觉悟在生产劳动中的作用和历史进程的需要|全球速递

时间:2023-06-13 08:46:22    来源:观察网    


(资料图片)

tutu1

公社制度的粮食产量其实是最高的,只要它能执行。道理非常简单,公社制度的实质就是土地的集中,这个制度到中后期就是为了推广大马力拖拉机下乡进村。如果产量不高,这个制度根本不会搞,因为这个制度搞到目的就是为了更有效的提取剩余实现城乡交换,打掉中间的供应商加价。它最后为什么执行不下去?其实这个问题应该倒过来,这个制度为什么后来不执行了。首先是城市产业资本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了,这是最根本的;其次是大量的提取剩余确实导致留下的过少,让人们以为公社制度产出少,其实是提的多,留下的少

你低估了人的觉悟在生产劳动中的作用和历史进程的需要。谁都知道,人力集中可以办大事。搞人工智能的专家在90年代有一句名言:世界上三大难事,一是死亡,二是税收,三是合作。人人都不愿意合作,但是搞人工智能必须合作,这就是人工智能的难点。

一个人干一件事要十个小时,十个人来干这件事就只要一小时吗?一般来说不行。这十个人要协调才能干完这件事。完成的时间超过一小时。

在当年的人民公社,城镇的工厂企业,生产的积极性是大局面,但是“吃大锅饭”、“出工不出力”,已经是比较明显的倾向了。你敢定人人负责的目标吗?你敢奖励刺激吗?你敢排除一切干扰只抓生产吗?。。。你都做不到!为什么农民在1961年前后对“责任田”、“包产到户”感兴趣?还不是当年“共产风”、“吃食堂”的原因。工人已经出现了第二代,工二代已经工一代不一样了。他们生长在城市,受过比父辈多一些教育,出现“城市小市民”作风的不是个别现象。在上世纪60年代,就是激进文艺作品中就已经出现了这样的典型人物,只不过还是认为他们是可以教育的可以挽救的!这个根源,就是“铁饭碗”!

再回到农民问题。大家知道,当年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。可是人均可耕地非常少。要人均200亩地左右才能农业生产机械化。人多了怎么办?机械化还没有跟上来怎么办?让农民继续拴在土地上?。。。

老百姓可以动动嘴吧想说就说,国家层面可不是这样。国家它得算账,要达到这个目标,要哪些条件,条件不具备,又该怎么做。。。

就说讨论一点。人民公社继续到现在,大家认为还要让10亿人口中的8亿继续务农吗?

关键词:
相关新闻

最近更新

凡本网注明“XXX(非汪清新闻网)提供”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。

特别关注